|检测原理 多重核酸检测的两种主要路线 路线1:每管1到4重扩增xN管,同步进行光学检测; 路线2:单管10到百重以上扩增+扩增后通过杂交、电泳、一代或二代测序检测。 | 核心专利 | 我们是如何做到多重的? 26反应腔室结合2色荧光通道实现52重检测 | 我们是如何做到快速扩增的? ●超薄的壁厚:芯片腔室壁厚40um仅为常规PCR管的1/5,导热效率高5倍; ●大比表面积:芯片厚度仅为1.2mm,比表面积大; ●双面升降温:芯片双面受热,侧面检测,液体升降温快且液体内部温度更均一; ●超快的检测速度:结合快速反应酶,DNA检测可在18min内完成,RNA检测可在23分钟内完成。 | 我们是如何做到常温储运的? 常规分子诊断试剂均为液体试剂,必须采用冷链(-20℃)运输和保存,储运成本高。常规分子诊断体系通常添加了多种PCR增强剂和冷冻保护剂,以改善PCR扩增的灵敏度、特异性、保真度等,比如甜菜碱、二甲基亚砜、甲酰胺、甘油、PEG、亚精胺和单链DNA结合蛋白等,但很多成份会影响到扩增体系的干燥性能。我们将甘油等影响干燥的成份从体系中去除,同时优选酶及其他反应原料,并严格控制干燥工艺,实现了预混核酸体系(除核酸模板外的所有成份)常温长效保存的效果。 | 我们的产品为何易用? 1. 反应体系预混干燥在芯片上,使用时无需分别配置反应体系; 2. 进样口通过流道联通反应腔室,注入核酸模板自动分配到各腔室,完成反应体系构建,且现场配液操作少,气溶胶污染可能性大幅降低。 | 方法学比较
2025 06-18 临床型乳房炎诊断1急性型乳房炎:病牛突然发病,患病乳区红肿、变硬、疼痛,乳汁明显异常,出现全身症状。病牛体温升高到39.5℃以上,食欲减退,反刍减少,脉搏增速,脱水,全身衰弱、精神沉郁。2亚急性型乳房炎:病牛一般没有全身症状,乳汁中有絮片、凝块,有的呈水样。患病乳区有轻微发热、肿胀和疼痛。3慢性型乳房炎:慢性乳房炎多由持续感染引起,或由于急性乳房炎转至。长期存在最终可导致乳腺组织纤维化,患病... 2025 06-16 常见乳房炎致病菌及用药方向革兰氏阳性菌(占60-70%病例):金黄色葡萄球菌、无乳链球菌、停乳链球菌。首选药物:青霉素类(如青霉素G)、头孢类(如头孢噻呋)、氨苄西林。青霉素耐药率较高,建议联合用药(如青霉素+新霉素)。革兰氏阴性菌(约20-30%病例):大肠杆菌、克雷伯氏菌、环境性链球菌。首选药物:恩诺沙星、头孢喹肟、磺胺类(如磺胺二甲嘧啶)。注意: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常伴随内毒素血症,需配合... 2025 06-15 1. 乳房炎损失程度:最高。乳房炎是奶牛最常见的疾病,直接导致产奶量下降、奶质变差(如废弃奶)、治疗费用及淘汰率增加。根据研究,每例乳房炎在经产牛中的成本高达427美元(约2904元),其中奶量损失和废弃奶占主要部分。原因:细菌感染、挤奶操作不当或环境卫生差。2.蹄病(如腐蹄病、蹄叶炎)损失程度:次高。蹄病导致奶牛跛行、产奶量下降和提前淘汰。经产牛每例蹄病成本为333美元(约2264元),兽... 2025 06-14 奶牛乳房炎的淘汰 世界奶牛协会统计显示,临床型乳房炎的奶牛淘汰率约为9%~10%。这一数据反映了乳房炎对奶牛生产寿命的直接影响,尤其是因反复感染或严重乳腺损伤导致的泌乳功能丧失。 由金黄色葡萄球菌、支原体等病原体引发的乳房炎,因治疗难度大且易复发,淘汰率更高。例如,支原体感染的奶牛建议直接淘汰以降低传播风险 部分牧场采用“1113原则”(同一泌乳期、同一乳区、同一病原体、发病3次以上)... 2025 06-13 农业部《奶牛乳房炎防治技术指南》指出,隐性感染占牛群的60%-80%,平均70%。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显示,隐性感染牛群中70%的个体体细胞数(SCC)超过50万/mL隐性感染(70%)+显性感染(20%)=90%隐性感染牛群若未及时干预,可能进一步引发显性感染或交叉传播 2025 06-12 主要危害(1) 产奶量下降急性乳房炎可导致单产下降30%-50%,慢性感染使泌乳期缩短10-15%。依据:中国农业科学院《奶牛乳房炎防控技术规范》(2) 牛奶质量恶化体细胞数(SCC)超标(>50万/mL)导致乳制品加工性能下降,细菌污染引发蛋白质变性,影响奶粉、奶酪等产品品质。依据:国际乳业联合会(IDF)标准(3) 治疗成本增加每头患病牛单次治疗需抗生素及人工成本约200-500元,隐性... |